職工藝苑
首頁 > 企業(yè)文化 > 職工藝苑
文學在當今
發(fā)布時間:2013-10-11     作者:裴文博       來源:經營開發(fā)部      分享到:
李大釗曾說:“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。狄更生也曾將文學比作“運載人類靈魂的馬車”, 足見文學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。
文學就是凝聚優(yōu)秀思想的磁石,如先知一般傳承著先人的智慧,教會后人怎樣思索,怎樣更加便捷地前行。
文學陶冶人的性情,使人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。文學給人以美的展示,那是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的壯觀,是“吳絲蜀桐張高秋,空山凝云頹不流”的樂音,是“回頭一笑百媚生,六宮粉黛無顏色”的佳人;文學給人以情感的寄托,有“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”的愁緒,有“何日平胡虜,兩人罷遠征”的期盼,有“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”的閑情。文學,讓我們擁有著詩意的棲居,感悟細微柔軟的情感。
文學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。文學作品通過塑造各種鮮活的形象,反映著社會的各個層面,激起讀者共鳴,讓人更深刻地了解社會,思索人生??鬃釉凇墩撜Z》里所記的“貧而不讒,富而不驕”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”“居處恭,處事敬,與人忠”為人們提供了優(yōu)良的道德規(guī)范;歐陽修在《伶官傳序》中所寫的“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”無時無刻不在警示著人們要居安思危;魯迅筆下祥林嫂悲慘的命運,使人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冷漠與人間的無情,對現今社會多了一層思考。讀《莊子》,我們能夠感受心靈的自由,領悟豁達的生死觀,更加從容地面對人生,讀顧炎武的《日知錄》,我們頓覺身上的責任千斤重,以一種敬畏的態(tài)度面對今后的路;讀魯迅的《吶喊自序》,我們懂得只有喚醒人的混沌、麻木的意識,一個國家、民族才會有希望、有前途……無論在哪個時代、哪個地域,文學贈于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波瀾壯闊的故事,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審視自己、解讀社會。
然而,當今社會,我們處在一個相對穩(wěn)定、和諧繁榮的社會。雖然不再飽受戰(zhàn)爭傷痛,也不再有刻骨銘心的亡國之恨,但生活本身趨于簡單化、實利化,縱使文學有如此之功效,許多人還是在追名逐利中荒蕪了自己的精神家園。君不見,好多富翁因“生活沒意思”“精神太空虛了”而絕塵而去,撒手人寰;好多青少年不學無術,卻將目光堅定地投向“錢途”,因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(yǎng)而鋃鐺入獄。這是很可悲的,試想,沒有了高尚的精神寄托,擁有再多的物質財富又如何?當然,沒有誰會在饑腸轆轆之時去詠誦圣人的豪言壯語,但這并不是說就可以放棄文學。文學賦予我們思想,沒有思想的人類,只能是一具空殼,只能在物欲橫流中游蕩。
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今天,文學應成為我們走近生活的橋梁。我們既不應濫用文學附庸風雅、自命清高,也不應摒棄文學,一味地追名逐利、揮霍光陰。只有將文學融入我們的物質生活,取得物質與精神的雙贏,才能不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迷失自我,才能活出真我,活出價值;畢竟,文學源于生活。